麗城浸信會宣教部
成立簡史:
2022年宣教部事工:
(全年活動 )
宣教祈禱會
• 早會:每月第一個 周五 早上10:00
•晚會:每雙數月的第一 個 周二 晚上8:00
關顧印傭事工
•每月第一及第三個周二早上9:45
(每期活動)
1-4月
• 短期代禱運動
• 30天為穆斯林世界代禱
5-8月
• 宣教主日學 (周彩霞姑娘任教)
• 參觀清真寺,認識伊斯蘭教
9-12月
• 宣教主日
主日崇拜 : 陸倫泉牧師證道
宣教角: 24位肢體願意為宣教士代禱
• 宣教講座
由ME-CARE差會楊欽緯醫生分享
”21世紀全球最大的未得之民-穆斯林面面觀”及其差會的宣教異象和事工
• 探訪烏都鄰舍中心(服事南亞裔士)
宣教部2022
介紹歷代宣教士:
(1)
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1832-1905)
――基督心,中國情
「假如我有千磅英金,中國可以全數支取;假如我有千條性命,決不留下一條不給中國。」
獻身中國、積極裝備
1832年戴德生誕生於一個敬虔的英國家庭,雙親早在他出生前已把他奉獻給主。他兒時體弱多病,卻已立志去中國宣教。17歲那年他悔罪重生,獻身基督,從此為主而活。蒙召後,他遷往貧民區居住,擔任醫療助手,從中熟習在窮人中派發福音小冊和露天講道;他省吃儉用,把餘下的錢賙濟窮人;又積極鍛鍊身體、學習中文、查經及操練憑祈禱過信心的生活。
抵達中國、回英養病
1853年21歲的戴德生出發去中國,經過156天海上航行到達上海,途中曾遇驚濤駭浪,幾乎喪命!到達上海時正值太平天國起義及中國內戰,他多次冒著生命危險在上海附近的內地遊歷和傳福音,所以深感中國內地人對福音的需要。
為了更有效傳福音和更融入華人社群,他改穿唐裝、束辮子、吃中國飯,以示尊重中國文化及與本地人認同。1857年他接掌寧波醫院並成立寧波差會,當中被主大大使用。1858年他在寧波和21歲的妻子瑪莉亞蒂結婚盟,婚後誕下四名子女。
1860年因為長期透支,身體幾乎虛弱致死,他被迫和妻子返回英國養病。回英後,除了完成外科及產科的醫學訓練,還翻譯了寧波語聖經。他經常祈禱,到處傳遞對中國的宣教負擔,並深刻思考在中國宣教的策略和方向。
建立中國內地會
養病期間,戴德生人在英國,心卻在中國,時刻為萬千失喪靈魂憂心如焚,所以四出分享宣教異象,發出迫切呼求。結果感動了許多信徒回應,為中國獻金、獻禱、甚至獻身。
1865年他憑信心以「中國內地會」的名義將十英鎊存入銀行,標誌著中國內地會的成立;然而,他深信戶口裏除了十英磅,還有主的所有應許!1866年第一批內地會宣教士,共16人,連同他一家四口一起啟程前往中國。之後戴德生繼續前往多國分享在中國的宣教異象,他的生命感染了全球許多信徒回應呼召來華宣教,其中包括「劍橋七傑」。
由於戴德生確信:神的工作,如果照神的方法去做,絕不會缺少神的供應!所以內地會從不貸款、舉債、募捐,結果他的信心得到極大賞賜,內地會成立後,資金和人手均一無所缺!
在戴德生的領導下,內地會成為一個突出的非宗派差會,後來還發展成全中國規模最大的差會。他離世前,內地會的宣教士已超過800名,在十八省成立了各類宣教站、佈道所、教堂、教會,又開辦中/小學、建立醫院、診所、藥房、戒毒所等,貢獻良多。
榮歸天家、五代傳承
1900年他再度因病重而前往瑞士養病,期間傳來噩耗,使他心如刀割!義和團之亂導致多名宣教士及信徒殉道;雖然如此,他仍堅持不索賠、不懷恨、不報仇,藉此向中國人民彰顯基督的溫柔和謙卑。
1905年在兒、媳陪同下返回中國。之後專程去湖南探望在長沙的同工,到達時滿心欣慰,因曾為福音能進入湖南禱告了30年。6月3日在湖南分享訊息後,於睡夢中被主接回天家。死後葬在鎮江,與原配妻子和四名子女合葬。1966年文革破四舊,公墓蕩然無存,但在神奇妙的保守下,他的墓碑由博物館人員保存下來。
1854年戴德生帶著神的愛前往中國,51年後他帶著中國的愛返回天家!然而,他的子孫卻一代接一代地延續他的基督心,中國情…
感言
神容許戴德生幾乎勞累致死而不及早治癒他,實在有其美意…就在那漫長的養病期,中國內地會在聖靈的感動和引導下成立了!戴德生一生堅守的「信心原則」印證了天父何等信實、可靠!在戴德生壽終於湖南及其墓碑得以保存的事上,上主的恩慈和美善不禁令人讚嘆!
戴德生一生良善、正直、行公義、好憐憫,活像基督!在揚州教案中,懷孕6個月的妻子雖因跳樓逃生而受傷,但他仍主張以仁愛化解仇恨,以寬恕取代賠償;在反鴉片貿易運動中,他的立場震醒了英國政府的良知;在義和團之亂中,雖然內地會傷亡慘重,但他仍拒絕接受滿清政府的賠償;他義無反顧,勇往直前,至死忠心,真是令人肅然起敬!
戴德生跟中國人非親非故,卻為中國人的得救獻上一生!身為炎黃子孫,多少時候我們卻對同胞的失喪無動於衷,真是萬分愧疚!懇求聖靈赦免我們的冷漠,火熱我們愛人靈魂的心,從家中的骨肉至親開始,天天為他們迫切祈求,身傳言傳,使他們早日與救恩有份。
但願我們學像戴德生:一生追求聖潔,活出基督…
但願感動戴德生的靈,加倍感動我們…
但願基督榮耀再來時,我們能坦然無懼地交賬…
阿們!
(2)
威廉·克理 (William Carey,1761-1834)
――「近代宣教士之父」
威廉克理被譽為是「現代宣教之父」,生於英國,原是一個鞋匠,家境貧寒,沒有受過高深的教育。他17歲重生得救後,對於將福音傳給遠方的異教徒,負擔愈來愈重,在他的心裡如火焚燒。他在工作間的牆壁上,掛著一幅自製的世界地圖,其上列明各個異教國家的資料,包括各地的位置、面積、風土人情,以及宗教情形,他都有詳細的收集。克理受聘牧養於很窮苦的小教會。他自覺自己所受的教育有限,於是自修拉丁文和希臘文,又學希伯來文、義大利文、法文和荷蘭文,希望成為一個海外宣教士。
有人鼓勵克理寫書,提醒教會重視差傳。他四年後完成了小冊子《基督徒當竭盡所能引領異教徒歸正》在基督教歷史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被譽為是【現代宣教事業的憲章】,可與馬丁路德的《九十五條》相媲美。在1792年出版後,就在許多教會界被廣泛傳閱。他鼓勵教會「要期待神做大事,也要企圖為神做大事。」在克理的鼓吹下,1792年浸信會成立了近代第一個海外差傳機構。他自己則成為第一個被打發出去的宣教士,翌年(32歲)前往印度宣教。他在印度工作達41年,直到離世,期間未曾返回過英國。
克理在印度幾乎把聖經翻譯成印度所有的文字,共達44種譯本。甚至第一本新舊約中文聖經,也是由他的助手馬士曼1822年在印度譯成的,比馬禮遜在中國本土譯成的中文聖經還早了一年(兩者皆文言文)。他在印度傳揚福音,帶領700人信主,建立了26間教會、126所學校,印發聖經及書籍,首創印度的醫療宣教事工、神學院、女童學校、痲瘋病醫院。他畢生為印度帶來極大的貢獻,例如: 建立了印度第一所現代印刷所、造紙廠,蒸氣火車。他翻譯西方的農業及園藝書籍,介紹到印度,並推廣農業改良,成立印度農藝學會。尤其重要的是他鼓吹及協助立法,廢除了印度殺嬰獻祭,和把寡婦用火燒死,給亡夫殉葬的陋習。
他在宣教過程中,承受許多苦難和壓力,包括貧困、妻子精神失常、兒子病故、英國殖民政府對宣教士的敵意、印刷廠遭遇火災、燒毀大量翻譯手稿、英國差會對他的誤解、部分人士對他的批評和攻擊等,但他還是「靠神放開膽量,在大爭戰中把神的福音傳揚去。」(參帖前2:2)
(3)
馬禮遜 (1) (Robert Morrison,1782-1834)
――首位來華新教宣教士
出生、歸主
馬禮遜於1782年一月五日出生於英國北部的一個村鎮。父親是一位虔誠蘇格蘭長老會的長老。馬禮遜雖在基督信仰薰陶和管教嚴緊下成長;但也曾在少年時誤入歧途,感恩的,他在十五歲時悔改回轉重生。信主之後,馬禮遜積極參加教會的查經、禱告和團契活動,還關注那些在海外異域傳道的宣教士消息。十八歲時他決意進入克斯屯學院,學習神學、天文及醫學,並初步學習中文。1807年,倫敦宣道會按立馬禮遜為宣教士,差派他前往中國宣教。
召命
當時的中國,採取閉關自守的政策,嚴禁外國人居住,傳福音更不可能;當時十分艱難找到航船願意載他去那遙遠神秘封閉的中國及同行的同工;最終他祇可孤身先找船橫渡大西洋,繞南美洲到美國,然後再轉往中國,故航程既長又艱苦。當船長得知他前往中國宣教,便以懷疑的口吻問馬禮遜:「馬禮遜先生,你真的期望自己一個人可以改變中國人崇拜偶像這個根深蒂固的傳統嗎?」馬禮遜毫不猶疑地回答說:「我不能,但我所相信的上帝能夠。」當年馬禮遜輾轉經歷了八個月艱辛顛簸的船程,最終抵達中國廣州。
積極裝備、翻譯聖經
馬禮遜雖然安全到達了中國,但他所面臨的卻是重重困難與挑戰,包括居留合法性、文化衝擊和言語不通的問題,因為當時中國禁止英國人住在廣州,和嚴禁傳教,但他仍堅信上帝會為他安排能居住在中國人中間。
因此,馬禮遜開始努力融入當地的文化,如改吃中國菜,使用筷子,穿唐服,留辮子,勤奮學習中文,與當地人建立良好關係。 馬禮遜靠著對上帝堅定的信心和堅強的毅力,克服了語言和生活上的種種困難, 終於能立足於這塊陌生的東方土地上,開拓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他獲東印度公司聘為翻譯員,解決留中身份及生活費,也能致力進行「聖經」翻譯中文那份重要事工,和日後撰寫與基督教相關的書藉和小冊子。於1810年,馬禮遜翻譯和出版了一千多本的使徒行傳,其後再完成「路加福音」和其他新約書卷。於1812年,清政府頒禁令:「凡刻印基督教書籍者處死」。因此,當時馬禮遜的譯經和刊印工作是冒著極大的危險秘密去進行的。雖然那麼艱辛危險,馬禮遜靠著神的保守和加力,於1813年中文新約聖經仍能出版。
家庭、文字工作、建校
1807年,馬禮遜在澳門與瑪麗·莫頓小姐結婚。 不幸的是,瑪麗身體孱弱,常受疾病纏擾。加上馬禮遜因工作上的需要,每年差不多有半年時間需要居住在廣州。礙於當時的法例,他又不能攜眷同行。因此,夫婦倆飽受分居異地之苦。馬禮遜在日記中,經常流露懷念妻子之情。不幸的是,他們的頭生男嬰夭折了,這使他們的精神飽受打擊。其後,馬禮遜夫人又因一家人水土不服,被迫攜年幼兒女返回英國,留下馬禮遜孤身繼續艱苦奮鬥。
馬禮遜和米憐博士二人合作翻譯新約聖經,於1824年出版,成為更正教的第二本中文譯本聖經。馬禮遜也出版了中文文法及中英字典。當時馬禮遜對教育和文字工作有遠見,故當他在廣州、澳門等地埋首於翻譯聖經時,也同時已想在東南亞設立一個宣教基地,在等候中國大門打開之日的同時,致力於文字出版工作,和計劃建立基督教書院,培養人才。1818年,英華書院在助手米憐博士的協助下成立,宗旨是「教導華人青年英文,並向他們傳播基督教信仰,並教導宣教士華文」。直到今日,英華書院為中國近代教會與社會培育出無數英才。
鞠躬盡瘁、榮歸天家
馬禮遜自青年時期已立定心志,要忠心於主的宣教使命,至死不渝。他在中國事奉二十七載,未負所托,未虛度寸陰,把自己所有的青春、才智與愛完全獻給了中國人,為基督教在中國的宣教事業開創了良好的開端,奠下了堅實的基礎。1834年八月一日,身患熱病和其他複雜病症的馬禮遜, 在廣州息了他在地上的勞苦,返回天家,在世享年五十二歲。他的靈柩運至澳門,安葬在他的妻子瑪麗的墓旁。
感言
從馬禮遜宣教士的一生,看見我們所信的神如何信實和掌管萬事。每當人願意順服神的呼召,又專心倚靠神,神便作奇事,將人看為不可能的事變成可能,在絕境開路,深信神的使命將福音傳到地極必能成事,祇要我們願意配合神的計劃。
馬禮遜 (2) (Robert Morrison,1782-1834)
疫情減退,被困多年的港人紛紛外遊,即使未能計劃長假期到海外舒筋活絡,一天半載到一水之隔的澳門吐一口悶氣也未嘗不可。五光十色、娛樂事業氾濫的澳門,似乎不太適合基督徒身份的你,對大三巴、澳門塔、東望洋炮台等,這些熟悉的景點也提不起興趣吧!
福音傳入中國,可能是遠在唐朝的“景教”,甚至更早時期元朝的“也里可温教”。較多歷史文獻可尋的算是15世紀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他正是經由澳門進入中國傳教。若然基督教(新教)第一個到中國的傳教士則是二百多年前的馬禮遜。馬禮遜於1807年9月4日抵達澳門展開27年在中國宣教之旅。1834年8月1日在廣州息勞歸主,葬在澳門基督教墳場。
馬禮遜(英語:Robert Morrison,1782年1月5日-1834年8月1日),又譯做羅拔・摩理臣,英格蘭出生的蘇格蘭傳教士。清嘉慶十二年(1807)受倫敦傳道會派遣來華傳教,到達廣州,是外國來華的第一個基督新教傳教士。他在廣州做了大量文化工作,包括了第一個把《聖經》全文翻譯成中文並予以出版;獨自編撰了中國第一部《華英字典》,編寫了《中國一覽》、《廣東省土語字彙》(1828年)等近代早期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作品。他和米憐等在馬六甲創辦了英華書院、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統計傳》與英文刊物《印度支那拾錦》,在澳門出版中文報刊《雜聞篇》。英華書院是近代傳教士開辦的第一所中文學校,馬禮遜曾任該院牧師。曾協助詹姆士·馬地臣辦了在中國出版的第一份英文報—《廣州記錄報》。
馬禮遜教堂 馬禮遜墓碑 澳門基督教墳場宣教士墓碑
馬禮遜的生平事蹟、宣教經歷,對中國教會作出巨大貢獻,為步其腳踪的西教士在中國宣教奠下了基石。有不少書籍、傳記或網上媒體對馬禮遜的一生有詳細記載,許多弟兄姊妹都略知一、二,甚或考究過的,這裏不再詳加敍述。 馬禮遜與其首任妻子瑪莉以及兒子儒翰·馬禮遜John-Robert Morrison並許多來華宣教士都是葬在澳門基督教墳場。早期來華的宣教士,他們不光一生獻給中國,而且大多數幾代人(戴德生家族至今九代人)都𠄘傳祖、父輩的福音使命。當你再踏足澳門之時,會否想過抽空到基督教墳場尋覓這些為中國福音事業獻上終身宣教士的芳踪呢?
2023年宣教部事工:
(全年活動)
1)宣教祈禱會
- 早禱會: 每月第一個星期五早上10時
- 晚禱會: 1月3日、5月2日、9月5日 晚上8時 (Zoom)
2)南亞裔事工
作「烏都鄰舍 中心」的福音夥 伴
3)介紹歷代宣教士 (共三期,每期一位)
(每期活動)
1-4月
- 短期代禱運動 (30天為穆斯林世界禱告)
5-8月
- 宣教主日學 (周彩霞姑娘任教)
- 文化遊(參觀錫克廟,認識錫克教)
9-12月
- 宣教主日
- 短宣營友重聚日
宣教祈禱會記念的宣教士:
小草:大西北孤兒及探訪穆民事工
艾憐:前泰國信徒宣教士
小鹿:希臘難民事工
道地:泰國邊陲穆斯林人口為多數地區的穆斯林事工
Patrick & Kopey(宣教家庭):馬達加斯加京城醫療及華人事工
Tina:本地跨文化宣教服務(巴基斯坦)
蔡錦圖士牧師(宣教家庭):德國西部城市比勒費爾德宣教
宣教部2023
介紹歷代宣教士:
(1)
艾偉德 (Gladys Aylward,1902-1970)
最近,兩部港產電影掀起了城中熱話,一部屢創港產片票房記錄,另一部花了十年製作的紀錄片,上画幾天便匆匆下架。
聯想起十九世纪50年代一位來華宣教士,她的故事被拍成電影後震驚歐美!這部電影「六福客棧」的主人翁,就是“小婦人”艾偉德。
艾偉德 Gladys Aylward,1902年2月24日生於英國倫敦以北的一個工人階級家庭,父親是一名郵差。她早年未受太多教育,做過侍女,後決心去中國傳教,但因各種資格要求而沒有通過內地會的考試。1930年10月18日,她花費了所有的積蓄,乘船和火車,穿越前蘇聯、途中幾乎被拘留,後又取道日本,最終到達中國天津、北京,然後又長途跋涉到達山西省陽城縣,接替衛理會傳教士珍妮·勞生(Jeannie Lawson)。
因傳教需要一定經費,艾偉德開辦了“六福客棧”,為傳教以及收養孤兒的生活問題籌集經費,以“營商宣教” 的模式,踐行了耶穌普世宣教的大使命。 她曾幫助婦女放腳、幫助平息當地監獄的騷亂、收養了很多孤兒。艾偉德於1936年加入中國籍。
抗日戰爭爆發後,山西地區被日軍侵佔,1940年艾偉德帶領94名兒童經過數十天艱苦的步行,安全從山西城陽縣轉移到西安。後在陝西、甘肅、四川等地傳教。1949年她回到英國家鄉,英國廣播公司將她的經歷寫成《小婦人》(The Small Woman)一書。美國好萊塢以艾偉德的故事為原型,拍攝了電影《六福客棧》,該影片獲得第十六屆美國電影金球獎。
1958年艾偉德在香港創辦希望傳道會(Hope Mission,後更名篤志傳道會),建立伯利恆堂。後來她決定重新回到中國大陸,但被拒絕入境,於是前往台灣,在北投(後遷木柵)創立了艾偉德兒童之家。1970年1月3日,她因流感併發肺炎,在台灣病逝,後葬於淡水鎮關渡基督書院內的墓園。
身高只有1.5米左右的“小婦人”艾偉德,卻是十九世纪來華宣教巨人,她成了歐美國家幾乎家喻戶曉的人物。不過,在真實故事的發生地中國,卻因種種原因没有太多人知曉和關注。過去兩百多年,多少無名的傳道者在中國的土壤留下了佳美的腳踪!今天,仍然有許多默默為主奔波受苦的宣教士,我們可曾為他們送上一紙一筆,好讓他們繼續譜寫更多動人的樂章!